發新話題
打印

中子彈(Neutron bomb)

中子彈(Neutron bomb)

中子彈是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因素的強輻射戰術核子武器,實際上它是一種靠微型原子彈引爆的超小型氫彈,它的彈體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部是一個微型原子彈扳機,其中心是一個引爆中子彈用的微型原子彈(只有幾百噸的TNT當量),用鈽-239做為核原料,因為鈽比鈾原料能釋放更多的中子,可使中子彈達到小型化,下部中心是核聚變的心臟部分,稱為儲氚器,內部裝有氘氚的混合物,週邊是聚苯乙烯,中子彈的外層用鈹反射層包著,而沒有一般氫彈所有的鈾-238外殼,這樣子高能中子便可自由逸出,同時放射性污染的範圍相對也比較小。


引爆時彈體上部的高能炸藥最先引爆,給予中心鈽球巨大壓力,使鈽的密度劇烈增加,當受壓的鈽球達到超臨界狀態時就會爆炸(裂變),產生強γ射線、χ射線和超高壓,以光速傳播,彈體下部的高密度聚苯乙烯吸收了強γ射線和χ射線後,會很快的變成高能等離子體,使儲氚器裏的含氘氚混合物承受超高溫高壓,引起氘和氚的聚變反應,從而釋放出大量的高能中子,這些高能中子到達彈體外部的鈹反射層後,會立即反射回來,並產生鈹的增殖效應,即一個高能中子擊中鈹核後,會產生一個以上的中子,從而有利於氘和氚發生更完全的聚變反應,鈹的這種增殖效應,使得中子彈的體積大為縮小,一般直徑只有200毫米,彈長560毫米,中子彈的爆炸能由聚變反應產生,並主要以中子流的形式向四周釋放,在其爆炸過程中,中子流的能量占總能量的80%左右,因此核污染較小,殺傷劑量較大。


一般說來,每一種核子武器都具有核輻射、衝擊波、放射性污染、電磁脈衝波和光輻射等殺傷效應,中子彈是一種以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因素,相對減弱衝擊波和光輻射效應的特殊的小當量戰術核武器,由於中子彈和氫彈都是利用熱核反應的原理,所以人們可以把中子彈看成是一種經過改進的強化輻射小型氫彈,中子彈的核輻射效應特別大,對於1千噸TNT當量的中子彈,在90米的高度上爆炸,衝擊波、光輻射和放射性污染只在距爆心半徑180米的範圍內起作用,而距爆心800米處中子流卻能穿透30釐米厚的鋼板,使受鋼板保護的人員造成傷亡,也就是說在這麼遠的地方,中子流的貫穿作用仍然很強,可以穿透敵方的坦克、掩體和磚牆去殺傷敵軍,而坦克、建築物和武器卻能完好的保存下來,此外,由於中子流的作用時間很短,部隊很快可以進入目標區作戰,故中子彈作為戰術核武使用時,最適合用來攻擊敵軍裝甲部隊。


與原子彈和氫彈等核武相比,中子彈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早期核輻射效應強:原子彈和氫彈會毀滅敵方,但由於其巨大的破壞性和長時間的放射性污染,使用者本身也得不到多少利益,中子彈卻能夠有效地克服這個缺點,它爆炸時早期的核輻射能量高達40%,這樣子相同當量的原子彈與中子彈相比,中子彈對人員的殺傷半徑要比原子彈還要大得多。


爆炸釋放的能量低:當核武的當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時,衝擊波、光輻射的破壞半徑就必定會大於核輻射的殺傷半徑,所以中子彈的當量不可能太大,正是因為中子彈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較低,它可以作為戰術核武應用於戰場上,也正因為如此,中子彈才比其他核子武器具有更大的實用價值。


放射性污染小、持續時間短:由於引爆中子彈用的原子彈的裂變當量很小,所以中子彈爆炸後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也很小,據報導美國研製的中子炮彈和中子彈頭,其聚變當量約占50%到75%,因此中子彈爆炸時只有少量的放射性沉降物,在一般的情況下,經過數小時到一天的時間,中子彈爆炸中心地區的放射性汙染就已經大量消散,人員即可進入並佔領該地區。


雖然中子彈所發出的核輻射來無影、去無蹤,而且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聞不出,但這並不代表人們面對中子彈只能坐以待斃,根據中子彈的殺傷原理,人們還是有辦法對付,從防護原理上來看,像水、木材、聚乙烯塑膠等物質對吸收中子有不錯的效果,例如把鉛和硼加入含氫的聚合材料中,可以阻擋部分的輻射,增加防護能力,而減少對人員的傷害,另外據試驗4-6釐米厚的水可將中子的輻射強度減少到一半,只要構築一定的作戰工事並進行適當的防護,人體受到中子彈的傷害將會大大地減少,在一些緊急情況下,當發現中子彈的閃光後,暴露的人員應迅速進入工事,或利用地形地物如崖壁、涵洞等進行遮蔽,這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中子的吸收劑量。


作為一種強輻射彈,中子彈是靠其強大的核輻射效應達到其殺傷效果,中子彈的體積雖然不大,威力卻相當驚人,它能夠產生致命的中子雨,用強烈的中子輻射殺傷戰場上的生命體,以一枚千噸級TNT當量的中子彈來說,其核輻射對人的瞬間殺傷半徑可達800米,但其衝擊波對建築物的破壞半徑只有300-400米,因此一方面它可瞬間摧毀敵方人員,另一方面又可使戰區建築物和設施的破壞降至最低,據試驗,一顆1000噸TNT當量的中子彈在曠野爆炸後,在距離爆炸中心900米處,中子輻射劑量可達8000拉德,它能貫穿厚度為20~30釐米的坦克裝甲或50釐米的鋼筋混凝土堡壘,殺傷其中的人員,遭到中子輻射汙染的人員,短時間內即會感到噁心,喪失活動能力,以後會相繼發生嘔吐、腹瀉、發燒、便血等症狀,有的會出現程度不同的休克,或白血球顯著下降,導致敗血症,在幾天之內死去,根據多年來對中子彈的試驗和研究,如果當量為1000噸TNT的中子彈作用於暴露的人員身上,那麼中子彈的殺傷效應為:距爆炸中心900米處-吸收的劑量為8000拉德,人員即刻永久性失去活動能力;距爆心1400米處-吸收劑量為650拉德,會造成後期死亡;距爆心1700米處-吸收劑量為150拉德,受輻射者約有10%會數個月內死亡。


蘇聯的軍事專家曾設計在坦克的裝甲中間加上特殊的夾層,用以抵禦中子彈的中子輻射,據說4釐米厚的塗層就可以使坦克的防護能力提高到原來的4倍,但即使採取上述措施,也難以將中子彈的輻射殺傷效應降低到原子彈的水平,中子彈的當量一般比較小,威力多為1千噸TNT當量,引爆用的原子彈要更小,這種小型化使得中子彈的製造難度加大,因此僅僅掌握原子彈的研製生產能力還不夠,還必須要具備小型化技術,但一般來說具備了發展氫彈核武的能力,也相應地就有能力研製中子彈了。


直到目前為止,中子彈尚未在實戰中使用,它一般是利用戰機、飛彈或榴彈炮投射,中子彈的研發技術始於50年代的美國,由勞倫斯.利弗莫爾核武實驗室首先開發而成,美國正式生產中子彈是在卡特總統執政時期,1981年雷根總統為了加強軍備,下令生產長矛飛彈的中子彈頭和203毫米榴彈炮的中子炮彈,並加緊研製155毫米榴彈炮的中子炮彈,203毫米榴彈炮的中子炮彈,威力從1千噸到24噸TNT當量可調,重約98公斤,長109釐米,直徑20.3釐米,這種中子炮彈是目前全球當量最小的中子彈,可通過榴彈炮發射,其實用性顯而易見,1999年8月16日印度宣稱能製造中子彈,次日巴基斯坦也表示有能力研製中子彈,假如那天中子彈真的投入到戰場上,也代表著有限核戰爭的來臨。

TOP

今日熱門主題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