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的形成
根據彌漫說的理論, 恆星形成可分為兩個階段, 開始時先由極其稀薄的物質凝聚成星雲並進一步收縮成原恆星, 然後原恆星才發展成為恆星.
星際空間普遍存在極稀薄的物質, 由於分布不均勻而往往分裂成團塊, 並向中心凝聚, 成為彌漫星雲.彌漫星雲在逐步凝聚收縮過程中進一步分裂, 變成體積和質量更小而密度卻更高的小球狀星雲.星雲很龐大, 半徑起碼有好幾光年.它的外原物質自由地向中心墜落, 收縮進行得相當快, 但也需幾百萬年的時間才能落到中心區.隨著快收縮過程的進行, 星雲內部的密度迅速增大, 溫度快速升高, 氣壓也相應增強, 隨之發生一系列的反應, 使外原物質下落的速度和小球狀體的收縮速度減緩, 即進入慢收縮階段. 星雲的形狀各異, 人們用肉眼只能看到一個獵戶座大星雲.
一般把處於慢收縮階段的天體稱為原恆星.慢收縮開始後, 中心區受強烈壓縮而升溫並發出熱輻射, 直到最後中心溫度升到約800至1000萬度以上, 由氫原子核聚變為氦原子核的熱核反應提供足夠的能量, 使內部壓力與引力處於相對平衡狀態, -顆恆星就正式誕生了.原恆星進一步形成恆星的收縮過程要持續幾百萬到幾千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