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孔子 [打印本頁]

作者: 朋友仔    時間: 2005-4-7 10:51     標題: 孔子

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始創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至春秋末,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


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30多歲時開始授徒講學。魯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魯國內亂,孔子不滿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一度離魯至齊,不久返回。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招收弟子日多,影響愈大。魯定公九年(前 501),出任中都宰,頗有政績。後升為司空和大司寇。


魯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孔子相禮,魯國兵禮並用,收回被齊國侵占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維護公室,建議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都邑,季孫氏、叔孫氏、費被毀後,孟孫氏以武力對抗,孔子計劃失敗。以為魯國政局有變,孔子見理想難以實現,遂帶領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飄泊生涯,時孔子55 歲。孔子14 年中先後到過衛、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


魯哀公十一年(前 484),孔子歸魯,時年68 歲。魯哀公和季康子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 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 語》中。哲學思想孔子所處春秋時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時期,孔子思想中充滿新與舊的矛盾, 反映了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風貌。


孔子繼承了傳統的天命鬼神觀,視天為萬有的主宰,認為天命主宰著人的生死, 也決定著社會的治亂。他主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怪人言”,“不 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但同時他又否定周時盛行的占卜活動,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五谷生焉”,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所以他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 語》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並且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迴避了關於人死後是否變鬼的問題




歡迎光臨 SPY NET (https://spynet.fun/) Powered by Discuz! 6.1.0